第(2/3)页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做法与上次完全相反,他们非但没有主动接收这些来投奔自己的难民,反而是派军队封锁了边境,禁止大批难民进入国境。 但也并非是所有人都禁止入境,比如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宗教人士,以及一切能证明自己有价值的人。 为了给有价值的新人腾出空间,一些没用的旧人就该被清除掉。 在这种思路之下,奥斯曼帝国大量的战争遗孀被送往安纳托利亚。 能被送到安纳托利亚还算是运气好的,有些人则是踏上了贩卖奴隶的黑船。 虽然废奴协议已经签署了很多年,但是人口贩卖的产业链却始终未曾消失,只不过换成了更加隐秘的方式而已。 这些事情自然是奥斯曼帝国默许的,他们因此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以偿还欠英国人的战争债务。 有人默默看着这些一切,有人则是聚在一起捶胸顿足。 一间豪华的阿拉伯风格别苑中,几个年轻人正喝得烂醉如泥。 “真踏马好笑。不知道的以为我们才是胜利者!” “纳迪尔,你错了。在他们眼里,他们真的赢了。” “放屁!哈尼姆,怎么赢了?丢了多少土地,多少人流离失所?他们对俄国人的屠杀视而不见! 对那些奴隶的后代(指希腊人)骑在我们头顶拉屎依然视而不见。 我们的仇敌(指奥地利人)早晚也会把我们困在城里,但他们不会心慈手软,他们会把我们的城市夷为平地。” 奥斯曼史学家对于两次维也纳之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奥斯曼帝国在撤退时完全还有再战之力,只不过是因为不想牺牲太多士兵,所以选择放过了仇敌。 毕竟两次维也纳之战都把奥地利帝国的皇帝打得仓皇出逃,所以奥斯曼史学家以他们专业的眼光来看战争其实已经赢了,结果并不重要。 奥地利帝国皇帝逃出维也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在1848年哈布斯堡家族又干了一次。 但由于奥地利帝国本身的特殊性质,哪怕首都丢了国家还能保持基本职能,皇帝依然可以发号施令。 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