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塞外三城(上)-《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后世衣料的裁剪,用的是电脑,如今没有这个条件,郭斌便让人直接依据衣料的标准命人制作了裁剪用的车床,以一块按照标准制作成型的切割刀具将布料整个儿裁剪出来。剩下的就是各个“部件”之间如何缝合,以及细节(如衣服上的扣眼,纽扣的安装等)的把控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此时的成衣样式有些单一,阳翟服饰之中只有阳翟县的制式军装出售,因此这种稍嫌笨拙的制作方法尚能满足需求。

    另外,关于衣服的缝合,郭斌更是提出了缝纫机的“构想”。虽然不晓得缝纫机是如何运作的,可郭斌至少见过缝纫机,同时他也知道缝纫机的巨大作用啊!因此他将这个设想交给司马徽,让他在阳翟县学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新式机械研究实验室,将对新式机械研究很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聚集起来。

    这种近乎墨家的所谓奇技淫巧,很不受主流社会的认可,因此在阳翟县学中成立的实验室,只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而聚集起来的较为松散的临时组织。

    其实缝纫机的原理并不太难,它只是需要一个思路,再加上一个不太复杂的线圈缝合系统便可完成。思路郭斌有了,连外形他都连比带划地搞了出来,剩下的便是如何完成这个线圈缝合系统的设计了。

    要不就说知识就是生产力呢,这个线圈缝合系统,最终在沉溺于郭斌所提出的力学三定律中的马钧手中得到了实现,他甚至通过几个联动轴制做出了“原始”的脚踏式缝纫机。

    虽然这个设计还略显粗陋,可没有人比郭斌更清楚这个设计的重要意义: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成衣制作的速度,同时也必将改变成衣制作的生产模式。这种极高的生产效率,在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必将帮助阳翟服饰实现衣被天下的战略目标。

    因此,郭斌亲自下令,由伏龙山庄牵头,成立了伏龙山庄缝纫机制造厂,专门生产由马钧掌握核心科技的缝纫机,并且让马钧以技术入股,担任制造厂的技术顾问。由于缝纫机的巨大成功,使得马钧获得了极为丰厚的经济利益,其在伏龙山庄乃至整个阳翟县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钧的成功使得阳翟县中悄然兴起了一股大搞发明创造的热潮。看着人们不再对于所谓的奇技淫巧嗤之以鼻,郭斌也不得不感叹:“移风易俗的过程,在有的时候也是极迅速的,不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可能一个好的标杆,便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由郭斌提出,并在司马徽、马钧等人的努力下逐渐丰富和完善的力学三定律,在阳翟县大为火热,一时间成为受人追捧的显学。

    然而,工业化的道路是漫长的。受到成衣制作行业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刺激,郭斌意识到了一件极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度量衡的标准化。

    标准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实现了通用化。所谓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换句人话,就是两个规格相同的机器中的相同零件,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这就是通用化的前提:互换性。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制造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在装配、维修时,不必经过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换使用的性能。
    第(2/3)页